從上次在建國啤酒廠聆聽工廠的生息過後...
其實那次就讓我想起『在黑暗中漫舞』這部電影。

不過我不是要說這部電影。

這次來看『最後一次心動』,
英文片名是...Off Beat ( 德語原片名:kammerflimmern )
我得說我不喜歡這個中譯...
但因為不曉得要怎樣翻會比較好,
所以只能說我不喜歡,
因為它不只是有情愛。

我想故事內容網站上都有,
難得有電影我想說說我的觀後感,如下:

我想喀啦那種漫不經心、悠悠地從容態度,
源自於小時候那場車禍,也許可能還包含當時的瀕死經驗以及他臉上的腫瘤,
讓他對於生、死,
只有坦然面對。

他總是對於路上的流浪漢、醉漢憐憫著。
不過不是同情或者施捨,
而是納悶為何他們的過活方式是如此...
也許是職責也許是對於死生的透徹。

為何其他人可以袖手旁觀,
何以解讀他們不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是錯亂,
只是因為他們是醫療人員是拯救他們的人?!

我喜歡喀啦的熱血,
沒有尊貴卑賤只是單純的呼吸單純的活著。

題外話↓
  其實有時後活著是一種無奈,
  逝者走的無聲無息連生者的一部分也給帶走,
  受到太大的打擊而失憶也許是件好事,
  是嗎?

當喀啦夢裡的女人 - 11月 出現,
一如往常的出任務卻變的有所顧忌,
如果硬要牽強附會的說他終於回歸『現實』,
他必須考慮到自己的安危才能夠照顧11月以及她肚子裡的寶寶,
更噁爛的說是他終於有了一種...
  我,喀啦,是因11月而生的。
雖然噁爛但我還是吃這套,唉~

整場電影由喀啦的噩夢串聯?!
終於到了片末,
那幕反覆出現在他夢裡的畫面原來就是他即將離開11月的另一次頻死經驗。

題外話↓
  身為亞洲人不免想到該不會喀啦要投胎轉世到11月的小孩身上,
  導演是實事求是講求科學精神的德國人,
  這種事是不會發生在電影橋段裡的。
  哈,想太多。

喀啦靈魂出竅向11月告別,
臨別一眼看到11月向他伸出雙臂迎接他,
這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幕 :'(
因為究竟是11月迎接剛出生的新生兒還是即將離開人世的喀啦。

片中,喀啦的阿罵跟他說過不要記得貓鼬的故事,
也不要祈求上帝保護所愛的人因為上帝老是帶走他們,
你所要記住的兩件事就是吸氣跟吐氣。

好像被治療到了一樣。

不管是什麼難以釋懷的事情,
總希望能夠在長嘆一口氣然後再呼一口新鮮的空氣,
就能夠減緩一點胸悶的現象。
告訴自己至少那些無法抹滅的人事物至少還在心裡至少是曾經。

最後,
為什麼最前面要提到『在黑暗中漫舞』,
因為我認為片中的聲音、音樂、律動,
讓我有類似的感覺。
( 我是說我的感覺啦!不是他們的作品雷同。)
大部分的時間,大家都很匆忙,
忙到只聽想聽到的話,
只做該做的事,
只看想看到的東西,
卻都沒有用心,
我信日本人那套任何東西都有靈的,
所以應該要尊敬人事物才是。

以上,
THAT'S ALL WHAT I THINK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